文章更新於 2021 年 1 月 31 日 by August
最近有讀者在這篇文章─看盤軟體推薦「TradingView」跟我反應:「如果是第一次接觸技術分析,網站上那麼多技術指標跟招式,該從哪一種開始學習呢?」
常見的技術指標有移動平均(MA)、隨機指標(KD)、相對強弱指數(RSI)、乖離率(BIAS)、還有本文的主角─「MACD」。
我認為對於交易新手最重要的事情之一,是要能直觀的判斷市場趨勢強弱!
因此,不管你是投資美股、台股還是任何金融市場,我會優先推薦你「MACD」這項交易必學的技術指標。
在文章正式開始之前,你可以先看看以下我很喜歡的交易界YouTuber-雷公的MACD詳解影片
➤ 快速導覽
MACD指標是什麼
MACD,(英文: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Divergence),中文又稱指數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,更直白一點的說法是移動平均線(MA,Moving Average)之間,互相聚合與發散的距離(CD,Convergence & Divergence)。
它是由Gerald Appel在1979年所發明的分析指標,主要被用來判斷市場動能強度,運用方式很簡單也很靈活,經過幾十年的市場洗禮跟歷史研究證實它的分析的確很有效,所以到現在,MACD仍然是交易中最受歡迎的技術指標之一。
MACD的原理是「應用兩條速度(或時間區間)不同的平滑移動平均線(EMA),並計算慢線和快線之間的差離狀態(DIF值),再對差離值(DIF)做指數平滑移動平均,最後產生MACD線。」
簡單來說:「MACD是一種長期和短期的移動平均線即將要收斂或發散的徵兆,主要用來觀察趨勢的強弱變化與產生交易訊號的技術指標。」
MACD參數如何設定?
MACD參數在大多數的交易平台內,通常都是預設為「12,26,9」,這是MACD發明人提供的原始參數。
至於原始參數為什麼是設定12週期、26週期跟9週期呢?其實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很完整的答案。
不過,在國外有這樣的說法:「在以前的工作天是一周工作6天,也就是當周開盤6天;12天即是兩周工作天;9天代表兩者之間的中間值,也就是1.5周。」
以下會以我有在使用的兩組參數做說明。
經典參數「12,26,9」
MACD發明人所提供的原始參數,通常以此參數做為判斷依據即可。
- MACD第一個參數:「12」代表最近12個週期的EMA,做為短期線。
- MACD第二個參數:「26」代表最近26個週期的EMA,做為長期線。
- MACD第三個參數:「9」代表最近9個週期快線和慢線之間的差值(或距離),再做一次指數移動平均,做為DIF值。
反應更敏感的參數「5,35,5」
相較於原始MACD參數(12,26,9),此參數的反應會更加敏感,因為兩者EMA的週期區間較大,很容易產生交易訊號。
- MACD第一個參數:「5」代表最近5個週期的EMA,做為短期線。
- MACD第二個參數:「35」代表最近35個週期的EMA,做為長期線。
- MACD第三個參數:「5」代表最近5個週期快線和慢線之間的差值(或距離),再做一次指數移動平均,做為DIF值。
MACD參數設定步驟
Step 1:打開TradingView
如果你還沒有TradingView帳戶,先點我免費註冊,再進行下方設定步驟。
完成註冊後請點擊圖表。
延伸閱讀:點我看TradingView完整介紹
Step 2:選擇投資標的
範例以商品外匯對的XAUUSD做為說明,在列表中找到XAUUSD的圖表,如上圖。
Step 3:從技術指標表中找到MACD
點擊全圖表左上方的技術指標→搜尋欄位輸入MACD→選擇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(MACD)
Step 4:設定你要的參數(以經典參數示範)
先點擊MACD圖表左上方的設定。
在「輸入」介面,依照你常用的參數設定,下圖為經典參數(12,26,9)的設定畫面。
基本上只需要改到快線長度(短期EMA)、慢線長度(長期EMA)跟SignalSmoothing(DEA,信號線),其他維持預設值即可。
另外,在「樣式」介面可以依照你的喜好來設定直方圖(OSC柱狀圖)、MACD(DIF線)跟信號(DEA線)的顏色,顏色沒有一定,只要方便你自己判斷圖表就好。
參數設定可以依照你的投資策略、風格與時間彈性變更,並沒有一組完全準確的聖杯參數。
這些參數都會因你的週期設定不同而改變,有時候你以日線圖表當作參數依據找得到進場點或交易訊號,但周線圖表或是更短的小時圖表、分鐘圖表卻不一定會有。
如果你要追求更多交易訊號的圖表,可以嘗試更改成更短的短期EMA和更長的長期EMA。
不過,MACD的值都是依靠價格延伸出均線,所以價格的高低會影響運算與圖表,也就不能直接代表趨勢動量的大小,如果你要比較投資標的之間的動量相對大小,可以使用百分比價格震盪指標(PPO)代替MACD。
MACD公式如何計算?
最直接、簡單的MACD公式是「MACD=12EMA-26EMA」。
恩? 這樣就沒了嗎? Nonono…
這並不是最完整的解釋,更完整的MACD公式會由五種值(或線)所組成,包含:
- EMA
- DIF
- DEA
- MACD
- OSC柱狀圖
它們之間環環相扣,照著文章順序往下看,你就能了解MACD是如何形成的指標。
接下來以MACD的經典公式參數(12,26,9)作為示範說明。
EMA:指數移動平均線
常見的MA(移動平均線)有兩種,「SMA,簡單移動平均線」和「EMA,指數移動平均線」。
而MACD裡的「MA」指的是後者「EMA,指數移動平均線」。
- EMA(英文全名:Exponential Moving Average ):通常以「收盤價」做為運算的基礎,不同於SMA的直接算術平均,計算EMA對於離當日較近的數值權重(N)更高;較遠的數值權重(N)更低。
- 【公式】:今日EMA=今日收盤價*N+昨日EMA*(1-N),N等於權重。(以日線做為週期範例)
- N權重的計算=平滑因子/(觀察天數+ 1)。平滑因子通常為2,如果要計算10天移動平均線的今日N權重,N會等於=[2 /(10 + 1)] = 0.1818(18.18%)。
- 簡單來說,EMA是將近期價格看得更重要的移動平均線計算式。
DIF:MACD快線,或直接稱MACD,代表兩種EMA之間的差離值
DIF為MACD的快線,與參數前兩種的(12,26)有關,(12.26)分別代表近12週期的EMA和近26週期的EMA。
- 利用兩種不同週期的指數移動平均線計算出差離值,並將此差離值畫成第一條線(快線)。
- 【公式】:DIF = EMA(close,12) – EMA(close,26)。(close代表收盤價)
- 簡單來說,DIF就是兩種EMA線(或值)之間的距離(或差值)。
DEA:MACD慢線,或稱信號線,代表DIF值「再」指數移動平均化
DEA為MACD的慢線,與參數第三種的(,9)有關,代表近9週期DIF的指數移動平均值。
- DEA是計算出DIF後,將近9週期的DIF值再指數移動平均化所得出的數值,並把它畫成另一條信號線(慢線)。
- 【公式】:DEA = EMA(DIF,9)
- 簡單來說,DEA是計算近9週期的差離值,「再」指數平均後的距離(或數值)。
MACD:DIF-DEA,柱狀圖的初始數值
MACD是將上述的快線(DIF)減去慢線(DEA)所得出的數值。
- DIF與DEA計算出來後,再將DIF減去DEA所得出。
- 【公式】:MACD=DIF-DEA
- 簡單來說,MACD就是DIF與DEA線之間的差值(或距離)
OSC:將MACD乘以倍數後,以柱狀圖的方式呈現
OSC柱狀圖(histogram / bar graph),或稱MACD bar。
- OSC是將DIF與DEA的差值(也就是MACD),乘於倍數後呈現的「柱狀圖」。
- 【公式】:OSC = MACD*M。(M等於倍數,通常為2,3或更高,倍數對於公式沒有任何意義,只是為了讓數值極小的柱狀圖可以更好被判斷)
- 簡單來說,OSC是將MACD值放大倍數後呈現的柱狀圖。
這邊先做個小總結,整理上述有關MACD的所有公式:
- 今日EMA=今日收盤價*N+昨日EMA*(1-N),N等於權重。(以日線做為週期範例)
- DIF=EMA(close,12) – EMA(close,26)。(close代表收盤價)
- DEA=EMA(DIF,9)
- MACD=DIF-DEA
- OSC=MACD*M。(M等於倍數,通常為2,3或更高)
看到這邊,你是不是已經放棄了解這個指標了?先等等啊啊啊!
你並不需要去硬背這些公式,交易平台的軟體都會幫你自動計算好,你只需要會設定參數跟分析圖表即可。
另外,由於國外跟國內軟體的公式名稱有些部分會不太一樣,像是國外的DEA會被國內認為是MACD或者DEM、國內的DIF被國外認為是MACD…等,其實原理都一樣,稱呼不同罷了,投資人不需要太去糾結。
總結
以下快速總結文章重點:
- MACD是什麼:一種長期和短期的移動平均線即將要收斂或發散的徵兆,主要用來觀察趨勢的強弱變化與產生交易訊號的技術指標。
- MACD的經典參數為(12,26,9),分別代表12EMA、26EMA與EMA(DIF,9)。
- MACD公式由五種值組成,分別為EMA、DIF、DEA、MACD、OSC。
MACD指標的確是觀察市場趨勢強度和動能變化的好工具。
可是,即便MACD被認為是最受歡迎的技術指標之王,也不可能只靠MACD打天下,因為沒有任何一種技術指標是絕對完美的交易聖杯。
你可能聽過有些人或專家依靠某種技術指標一夜暴富,但你沒看到的是,同時也有更多某些人一夜暴「負」,所以,千萬不要只依靠一種技術指標。
在情緒起伏搖擺不定的市場行情面前,任何指標都可能失效,當然也包括MACD,尤其它還是屬於較落後性的技術指標。
身為技術面投資人的你,理應結合其他工具和指標,追求「技術指標互補的交易系統」。
讓指標們彌補各自的缺陷、被合理的運用,進入市場後驗證交易系統,失效了就再優化系統,優化後再實踐它,直到能在市場上存活為止。
最後和你分享一句話:「市場永遠不會有錯,永遠尊重它才能在資本市場上存活下去,直到穩定盈利。」
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妳,請幫我一個小忙,幫我分享到你習慣使用的社群,幫助更多人知道這篇實用資訊,我會非常感謝您!
如果對文章內容有任何問題或者建議,歡迎在底下留言讓我知道,你也可以告訴我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甚麼,讓我更有動力寫出更多實用、優質的文章唷!
追蹤我的 Instagram ,更多有關我的即時資訊就在那裏,也歡迎小盒子找我聊聊天
並到我的 Facebook 粉絲專頁 按讚追蹤並設定為搶先看 ,成為我的鐵粉,才不會錯過更多實用內容和最新文章分享
如果你對文章內容有興趣,歡迎來信詢問:[email protected]
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可以幫我在下方按 5 個Like,讓我得到一些回饋,支持我繼續寫出更多好文章!
本站有部分連結與商家有合作關係,透過我的連結購買,我會獲得少數佣金,讓我可以持續經營網站,但這並不會影響您的任何權益,詳情查看免責聲明。
by August
延伸閱讀
- 【價值投資教學】股價淨值比│基本面選股必看的財務指標
- 2021盤後V.S.盤中零股交易│交易時間、手續費、稅金一次告訴你
- 【信用評分查詢SOP】5招提升信用分數的私藏密技
- 【2021】蕃茄鐘工作法全攻略│成為時間管理大師的第一步(內含APP推薦、方法步驟、實體時鐘推薦…)
- 【2021】黃金存摺是什麼?三種經典策略教你怎麼玩才能賺錢!